河南商报记者 孟浩杰/文 记者 左冬辰/图
2月17日,央视播出的《感动中国》节目中,江西南昌夫妇万佐成和熊庚香,因数十年如一日在江西省肿瘤医院附近经营共享的“抗癌厨房”,而温暖众多国人的心。
而在距离南昌几百公里的郑州,也有这样的共享厨房。每当饭点快到时,这里就会响起锅碗瓢盆的碰撞声、噼里啪啦的炒菜声。因疾病而生活不易的人们,在这里的烟火气里,得到感动和慰藉。
河南商报联合豫发·锦荣公益社发起爱心公益行活动,如果你想给郑州版抗癌共享厨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,想关注和帮助这些患癌群体,欢迎联系河南商报记者。
56个炉子,无数个家庭的温暖
2月22日中午,郑州因刮风有些冷。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附近的一家共享厨房里,商丘人李国庆(化名)熟练地搅拌着鸡蛋液、切西红柿,打算做西红柿鸡蛋面。
“给我家闺女做的,她爱吃西红柿鸡蛋面。”李国庆说。
李国庆的女儿今年4岁半,因白血病住在河南省肿瘤医院,他从病友那儿得知这里可以做饭,只需拎菜上门就行。
“来了才知道这里也卖菜,以后就更方便了,自己做的更放心。”错开饭点人不多,做好饭的李国庆,急急忙忙赶回去,把热腾腾的面条端给女儿。
同样来此做饭的,还有来自洛阳的王文胜(化名),他今年已经67岁,想为住在河南省肿瘤医院的老伴做碗糊涂面。
他买了豆腐、芹菜和面条,一共花了4块钱,“在这里做饭只要5块钱,很划算的,比在外边买着吃便宜,我也不会做其他的,只会做糊涂面,我老伴也喜欢吃。”
他的老伴去年7月查出癌症,需要定期来医院治疗,而共享厨房也成了他照顾老伴的另一个地方,“看病花的钱不少,平常都是老伴做饭,也该让我给她做饭了。”王文胜笑道。
2020年7月,郑州市民张广兵、王战胜和魏兴江,合伙在河南省肿瘤医院附近开了这家共享厨房,专门为病人和家属提供做饭的场地,5块钱做顿面条,10块钱炖一锅汤,因为来的多是癌症患者和家属,也被称之为“抗癌共享厨房”。
120平方米的地方,56个炉子,各种各样的调味料整齐地摆放在桌子上,不同年龄段的人,或拎着食材,或在门口买好食材,径直走到厨房里选口锅开始做饭,西红柿鸡蛋面、辣椒炒肉、炖排骨或者烧个鱼等,在这里,所有人都心照不宣地把对抗癌症的难过事埋在心里,只专注于做饭。
从小吃店到共享厨房
共享厨房的前身是一家小吃店。2014年,大学毕业的张广兵在金水区康复社区菜市场里开了家小吃店,由于距离河南省肿瘤医院比较近,来这儿买菜的大多是医院的病患和家属,而王战胜和魏兴江同样在菜市场里经营着几十平方米的店铺。
接触了很多的病患和家属,张广兵总能听到病患和家属讨论怎么吃饭,饮食上的注意事项,也总能听到“我们自己做饭,另外给你场地费”的话。
虽然医院附近饭店林立,但有些时候无法满足病人饮食的特殊要求。
考虑到这一点,张广兵决定做共享厨房。与此同时,王战胜和魏兴江也做起了共享厨房。
一直做到原市场拆迁,另租店铺费用较高一人难以承担,张广兵、王战胜、魏兴江一拍即合,另选址合伙做起了共享厨房。
目前,除了他们三个合伙人,共享厨房里还有他们的亲属,打扫卫生、刷锅洗碗、备货、收银、帮病患和家属做饭等,都是他们的日常工作。
希望能给病患和家属一点温暖
随着抗癌共享厨房知名度的提高,有些人慕名而来,但大多数都是老顾客。
张广兵也会习惯性地打开手机添加病患和家属的微信,并留下电话号码。也有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米面油等,现在供应的米粥等都是免费的。
有些病患治疗结束会给张广兵发个消息,有时翻看朋友圈看到病患出院,张广兵也会打个电话聊聊天,“有些病患和家属真的是处成了朋友,看到他们出院自己也非常开心。”
刚刚过去的春节,共享厨房没有放假,电影《送你一朵小红花》的热映让张广兵萌生了给病患和家属送小红花的想法,并配有一句鼓励的话,让来做饭的病患和家属感到温暖。
如今29岁的张广兵,深刻体会到了“健康是福”并不是一句空话,看到每一个来共享厨房做饭的人,心里都是五味杂陈。
他期望着来过这里的人以后别来了,但也害怕听到家属说“我以后来不了了”的坏消息。“我们三个合伙人也是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来帮助他们,希望能给他们一点温暖。”张广兵说。
“微弱的灯,照亮寒夜的路人。火红的灶,氤氲出亲情的味道。这陋巷中的厨房,烹煮焦虑和苦涩,端出温暖和芬芳。惯看了悲欢离合,你们总是默默准备好炭火。”
这是《感动中国2020年度人物颁奖盛典》写给江西南昌万佐成夫妇的颁奖词。
在郑州这家医院旁,同样火红的灶,同样氤氲出亲情的味道、健康的期盼。
征集
爱心永远在路上。河南商报联合豫发集团、锦荣公益社、锦荣国际轻纺城,共同推出爱心公益行活动。
如果你想给郑州版抗癌共享厨房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,想关注和帮助这些患癌群体,欢迎联系河南商报记者。
河南商报热线:0371-86088666。